本文作者:Zbk7655

日本茶室的禅意美学设计

Zbk7655 今天 6
日本茶室的禅意美学设计摘要: ***文化***日本茶室的禅意美学设计“里面是一间恬静明亮的四迭半茶席。两扇纸拉窗纳入柔和的光线。晨光太洁净,仿佛连内心都能获得洗涤。垂下目光,茶釜放在火炉上。盖子半掩,但是没有发...

***文化***日本茶室的禅意美学设计

“里面是一间恬静明亮的四迭半茶席。两扇纸拉窗纳入柔和的光线。晨光太洁净,仿佛连内心都能获得洗涤。垂下目光,茶釜放在火炉上。盖子半掩,但是没有发出水声。釜身浑圆饱满,让人忍不住想用手抚摸……茶釜里的水烧开,沸腾的声音替柔软的心灵注入崭新的生命和活力。”这是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布置茶室所追求的感觉。

日本茶室布局

茶室--精神追求的产物

日本的茶室装饰深受佛教禅宗的影响,在日本茶室与神社的地位一样受人敬仰。它透过抽象化的建筑和装饰符号,表达了超凡脱俗的佛教禅宗。

在16世纪,茶室聚集了武士和政治家来共谋日本的统一与改革;在17世纪,茶室成为德川严格形式主义环境里自由思想唯一能透气的地方。而在如今,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不仅是日本人,似乎比以往都更需要一间让灵魂修炼的茶室。

?日本茶室布局平面图

茶室设计处处透露禅意?

日本茶室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甬道组成,室内面积通常一般都在五六平方,建筑内外强调素淡、纯净,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虽然面积小,但是仅仅这五六平方小空间的因为对工艺和材料的要求导致造价非常高。

茶室内基本没有家具,室内的通常装饰就是设有一个壁龛,内挂一画轴或字幅,壁龛内还置有一个花瓶,多为竹制,上面吊一支花或插上一朵小花。画轴一般多是日本水墨山水画,其最大特色,就是画面留下很大的留白,是一种布局,更是一种智慧吧!

茶室壁龛?

壁龛是日本茶室许多富有特色也很有意思的构造之一,冈仓天心曾在《茶之书》一书中说:“茶室的简朴单纯是模仿禅院的结果。”

并这样解释壁龛的由来:“禅院讲堂里除了祭坛后面的中央神龛以外,别无他物,神龛里是禅宗创始人菩提达摩的像或由禅宗的两位最早的祖师迦叶和阿难陪伴着的释伽牟尼像,祭坛下有为纪念这些圣人对禅所做的伟大贡献而奉献的花和香。”

?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

“禅宗的讲堂中的祭坛是日本式房屋中为陶冶客人们而设置绘画和鲜花的神圣地方—壁龛的原型”,这一解释和壁龛作为茶室中规格最高之部分这一事实十分吻合。

人们进入茶室后,首先要跪在壁龛前行最高的礼,拜读挂在壁龛里的禅宗墨迹,观赏茶花。

?茶室的美学设计

茶室中非跪行不能进入的小入口,或许是世界上建筑史上最罕见的设计了。很久以前,茶室入口仍是普通的日式拉门,一日,千利休发现渔船上船舱很小,人们进出只能躬腰曲膝后得到了启发,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应运而生。

跪行而入的小入口?

另外在装饰方面千利休追求的是无上的孤寂,他力求简洁,以及不对称的美学原理,旨在用物质的极度精简来反衬内心精神的富饶强大,避免重复。

比如,茶室里只能摆放一两件必要的美感装饰品,装饰品的设置要符合茶室的主题。如果用了圆形的茶杯,那么茶壶就不应该再是圆形的;如果有了一瓶鲜花,那就不该再挂一幅以花为主题的绘画;如果用了白色茶碗,那茶罐就应该是别的颜色······

不对称的美学原理?

这种审美观亦是具有禅宗色彩的道教理想所结出的果实。道教和禅的哲学动力本质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强调完美本身,并认为真正的美只能通过从精神上完善那些不完善的事物才能得到,因此可以说,茶室里永远避免重复体现的是禅宗里“无常”的思想。

日本出了茶道大师千利休后,很多茶室基本都是模仿千利休所造的茶室。但并不是完全照搬,不同的茶室都有自己一定的个性。

日本茶室与空间美学

从千利休所在的时代起,茶道不仅主导了整个的茶文化历史,而且通过对日本精细文化结构的渗透,对日本人道德和审美敏感性和行为标准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延伸到其日常生活中的。

日本的茶室具有私人的性质,茶道结合了禅宗与哲学,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千利休以后,茶室的面积大概只有八平方,这个空间的容纳不超过五个人。甚至有的茶室不到三平方,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密闭性,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同时保持某种灵性。

建筑和茶具的设计有不对称性和不完美的流动性,插花,挂轴在光线的流转下呈现一种柔和的氛围。

传统的茶室入口低矮,客人需要曲身以跪的姿势爬入。

烹茶的仪式和步骤繁杂,大概需要几个小时。

这本书仔细讲了其空间美学与哲学的关系,宗教背景。

日本的美学里有对残缺的喜爱和对完美的拒绝,因为完美意味着停滞和无法生长,一旦完美,就不再是充满生机的过程的一部分。

所以,其建筑美学里欢迎不对称性。不对称性并不是一个静态事实,而是成长,变化,相互的依存的生命过程。它被认为是日本建筑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有人认为,日本美学是建立在动态美学的概念之上的,包括对万物转瞬即逝的认知。

这个哲学认知我想同样适用于人,有缺点的人更可爱,更像人一些,不知是否也在于其变化和生长的生机?

很喜欢的一本书,很认真的在讨论茶,茶道,茶室,建筑美学与哲学。

阅读
分享